深入了解汉中天汉湿地公园,会对您的旅游有更深的体会哦!
发布时间: 2021-08-19 浏览:0 分享到:
【返回

这里是汉江发源地,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和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。滚滚汉江水从这里出发,经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,源源不断惠泽京津。


日前,记者来到陕西省汉中市,探访当地如何做好水源保护,保障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”。


源头护水 人人自觉


宁强县汉水源村是三千里汉江的发源地,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。村口,一座小桥旁立着一块牌子,写着“汉水源头第一村”。


过桥,顺着沿河修建的步道前行,近处鲜花芬芳,远处山峦苍翠,小鱼在清澈见底的河里欢畅游玩。绿意盎然的画面里,几个穿着红马夹的人很是醒目。他们一手提袋子,一手握夹子,正沿着河岸捡拾垃圾。


“现在,保护水源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,大家不仅自己不往河道乱扔垃圾,还会劝导游客,请他们及时带走垃圾。”汉水源村党支部书记、村级河长王光俊说。


源头不清,其流必浊。近年来汉水源村严格落实河湖长制,采取退耕还林、水土保持等措施,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,努力保护好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。


走进村巷,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黄色和蓝色的垃圾桶。王光俊说,从2016年开始,村里试点推广垃圾分类和统一回收。村道沿线修建了垃圾池,公共场所和各家各户配备了垃圾桶,各户厕所改造为三格式化粪池,目前已形成“村上收集-乡镇集中转运-县上统一掩埋”的垃圾处理运行程序。


“保护源头,责任重大,我们有信心担好这个重任。”王光俊说。


河水清了,家园美了。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,汉水源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、中药材种植,以及中蜂养殖等绿色生态农业,村民收入逐年攀升。


强力护水 清水流过


驱车一路前行,来到城固县柳林镇小营村时,下起了小雨。巷道干净整洁,房屋错落有致,树木郁郁葱葱,村民们穿着雨靴,在秧苗地里插秧。


来到村里修建的污水处理站,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强明指着几个加盖的大水池和一片覆盖绿植的湿地说:“这个污水处理站2016年建成,配套污水收集管网约2.7公里,收集全村410多户居民的生活污水,通过厌氧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,排放到村子东边的文川河。”


文川河是汉江的支流。小营村制定了严格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理制度和河道管护制度,按照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镇转运”的模式,推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村组巷道、农户门前“一定三包”责任制,减少污染物向河道排放。


小营村只是汉中市保护汉江水源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汉中市提出“把汉江打造成陕西最美河流”的奋斗目标,颁布实施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,搭建市县两级河长制智慧管理平台,形成河湖长牵头、责任单位落实、水政执法人员巡查、督查办挂牌督办、河湖警长执法、检察长协作、民间河长监督、专职人员保洁的“八员共治”工作体系。


据介绍,汉中市102个地表水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部整治到位,847个河湖“四乱”问题全面清理整治,171条河流划界基本完成。


生态护水 激发动能


“几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、沙坑遍布的荒滩。自‘一江两岸’项目启动以来,汉中市相继在汉江边建成一道10公里长的防汛堤防、6.2公里长的景观线。”在天汉湿地公园,汉中市“一江两岸”管委会办公室旅游开发科科长闫晓明说。


项目建设过程中,汉中市突出生态修复治理主题,在施工中不直接硬化河堤,而是顺应行洪特性,保持水域岸线自然原貌;避免大幅度开挖,减少人工雕砌,把过去河道采砂遗留下来的弃料和荒石滩废物利用,改成219座生态岛屿和水鸟栖息地;清理整修河滩上原有的大树、灌木,搭配适生水陆两栖花草,建设了4.6平方公里疏林草地;运用海绵城市工艺,让雨水和污水经过公园湿地净化处理,尔后再流入汉江。


据介绍,2020年,汉中市汉江、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,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.7%和8.9%。


“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。我们将有续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,打造‘水清岸绿、生态健康、自然优美、人水和谐’的美丽幸福汉江。”汉中市副市长、副总河湖长张承祖说。